唔該,一份西多士,一杯咖啡。“港劇的茶餐廳里經常會出現類似的組合。追港劇時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忍辱負重的臥底警察,就屬各式各樣的港式點心啦。
茶餐廳是一種起源于香港的快餐,提供揉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著香港人口的移動和香港文化的傳播,香港以外的地方也不難找到茶餐廳的蹤影,中國大陸、海外的唐人街等有茶餐廳算是尋常不過。在香港,大街小巷,無倫是繁華鼎盛的中環,還是僻靜的屋村里,都必然有茶餐廳的存在。香港人的一日三餐,有不少都是靠茶餐廳解決的。
茶餐廳從上世紀末開始進入到內地,最早是在廣東地區,接著在上海、華東、華南,08年奧運之后,更是掀起一波茶餐廳北上熱潮。
但近幾年茶餐廳在大陸市場卻呈逐漸頹廢之勢,不少大品牌都遇到了困難。從2014年開始,翠華集團的業績便開始一路下滑,翠華市值由最高峰的81億元跌至目前約22.16億元,市值蒸發逾60億元,縮水了近75%與此同時,另外一家香港老牌餐飲企業、簡化版茶餐廳——大家樂也在2017年10月份宣布退出華東市場,僅剩的88家門店全部在廣東
現如今中國餐飲市場還在向上發展當中,在競爭如此之大的市場里面,茶餐廳的特色好像已經不足以讓消費者心動了,究竟是什么讓茶餐廳落入如此的境地當中呢?
茶餐廳為何會沒落?
問題一
難以進入商業廣場
在餐飲界,在商業廣場開快時尚餐飲店是目前的潮流,小而美的茶餐廳似乎也很適合在商業廣場發展,然而目前,廣州的茶餐廳只有一小部分進駐商業廣場,大部分仍然是以路邊店、寫字樓店的形式存在。
在廣州,投資一家不到100平方米的茶餐廳需要200—300萬的資金,高額的投資降低了資金回籠速度,使得茶餐廳在以賺快錢為目的的商業廣場內舉步維艱。
問題二
高質量品牌少,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從事連鎖餐飲經營管理的周先生告訴記者,雖然茶餐廳在廣州擁有1387家之多的數量,除了40%有影響力的品牌為連鎖經營的茶餐廳外,其余的60%的茶餐廳皆為個人、獨立品牌,出品參差不齊,尤其是核心產品——港式奶茶。
周先生表示,港式奶茶是一種很容易嘗出品質的產品,質量不好的港式奶茶會造成消化不良、失眠等等問題,目前市面上不少茶餐廳有著這些問題,讓不少消費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茶餐廳的發展。
難題三
模式老化,難以留住年輕人
現在餐廳的主力消費人群正在由60后、70后、80后向90后、00后轉變,60、70后消費者注重熟悉的口味,對環境出新的要求不高;而新一代消費者喜歡“環境+菜品+體驗”綜合感受好的品牌。
據調查,不少茶餐廳的裝修風格仍然與十幾年前茶餐廳剛進入廣州時的風格一樣:香港70、80年代的風格,這種復古的風格固然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追捧,但是根據記者的調查,不少90后、00后的消費者都喜歡時尚、明亮的裝修風格,目前廣州大部分的茶餐廳風格似乎都不是他們所鐘愛的。
茶餐廳應如何煥發活力?
砍單品、做爆品,減小菜單。
現在有一些茶餐廳的在北京非常火爆,像陳小春的七爺,王品的鵝夫人,如果你去觀察他們的菜單,實際上你還是能夠看出來他們茶餐廳的本質——一樣也有蝦餃、咸檸七這樣的港式茶餐廳之中的“經典”單品。但是他們把戰略聚焦在了一個單品上面,用一個小切口撕開市場,用差異化吸引更多客戶。
提煉品牌內核
品牌內核就如人的性格一般,這是人與人之間能區分開來的關鍵點,品牌亦是如此,茶餐廳雖然都保留著香港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格,但這也只能說明香港文化的特點,而排除文化之外,品牌自身應該是怎樣的?
做好定位,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比如獨特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有了這些品牌才有了靈魂,才能讓消費者真正記住品牌。
供應鏈再整合,提升整體競爭力
餐飲競爭到了一定階段便是供應鏈的競爭。
茶餐廳的產品眾多,工藝又復雜,經營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若是沒有供應鏈跟不上,就會限制品牌的擴張。
翠華在大陸地區門店眾多,卻只在上海設有中央廚房。但它同時要為上海、南京、杭州、無錫、武漢等地的餐飲配送和管控那80%的品類,無形之中增加了運營成本,這也是導致翠華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
總結:
茶餐廳作為香港特有的飲食特色,從早年間的西菜館演變到二戰后的冰室,再到現在品種豐富的茶餐廳,它背后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份美味,也是許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習慣,乃至是一種社會文化,所以茶餐廳的發展一定是還有巨大市場的。
聲明:本文由花萬里提供,公司業務:餐飲品牌定位與文化梳理、品牌形象VI設計、餐廳室內外空間設計與廚房規劃、活動營銷策劃等。
公司官網:www.opskyo.icu